OR(Only Representative),又叫唯一代表,是為非歐盟企業全面開展REACH注冊工作,承擔歐盟REACH法規框架下進口商的責任和風險的服務機 構。OR對于企業的REACH注冊工作非常重要,是其順利完成REACH注冊、貿易不受阻礙的保障。一旦OR的專業技術能力或機構穩定出現問題,則其所代 理企業的預注冊、注冊號等可能失效,到時候不僅貿易無法進行,甚至還可能遭遇被官方查處并罰款的風險。
預注冊完成后,OR還需要做些什么?
為企業申請獲得預注冊號僅僅是OR的一個最基本的工作,其更多的工作職責在于:
(1)OR 要維持自身的長期穩定。為了維持預注冊號的有效性,OR需要幫助企業完成預注冊信息保管、噸位變更、企業名稱變更、進口商詢問答復、SIEF進展跟蹤、歐 盟海關清關文件準備、REACH法規動態反饋、SDS傳遞、分類標簽更新告知等一系列工作。這其中包括OR團隊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IT網絡平臺建設等, 以應對歐盟檢查機關對于OR資質的高標準要求。今年7月,CIRS公司順利地通過了HSA(愛爾蘭健康安全局)的OR檢查,我們展示了升級換代的RCUM 系統、全面的預注冊文件以及我們在REACH注冊方面的成功案例等,得到了OR資質審查機構的好評。
(2)OR 需具備完成正式注冊的實力。預注冊是為了贏得正式注冊的緩沖期,最終目的是要完成注冊。目前能為企業完成新物質、中間體、普通分階段物質注冊的OR寥寥可 數,而注冊卷宗以及化學品安全報告(CSR)的制作,則需要在REACH法規領域鉆研多年及擁有扎實化學知識的專業性人才。瑞旭技術相繼取得了國內第一例 新物質注冊、第一例分階段物質注冊、第一例CSR制作以及第一個幫助國外進口商完成CLP通報等傲人成績,毫無疑問是國內REACH行業的拓荒者與領跑 者。
沒有OR保證,企業會怎么樣?
進入2010年以來,歐洲進口商的法規意識越來越強,導致瑞旭技術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國內企業的咨詢電話:“我們已把預注冊號提交給我們的歐洲客戶了,但是 對方說這無法證明就是我們做的預注冊,我們該怎么辦?”對此,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預注冊是由OR代表企業向ECHA(歐洲化學品管理署)提交的,在官方網 站上登記的都是OR的信息,OR在REACH法規的框架下承擔了本該由進口商承擔的責任,而非國內這些獲得預注冊號的企業。如果沒有OR的擔保和證明,國 內企業僅憑一個預注冊號,是沒辦法完成海關清關和進口商責任豁免的。由OR制作并簽署的“OR確認信”及“噸位涵蓋證明信”,是企業使用預注冊號的兩大保 證。
今年4月,CIRS接到某預注冊企業的希臘進口商緊急來電,告知貨品被海關滯留,要求CIRS公司配合出具希臘海關要求的“噸位涵蓋證明”以完成清關。該 進口商在此之前的幾日曾寫信至CIRS索要該證明,但由于未提供非歐盟制造商名稱等詳細信息而導致此事拖延。CIRS緊急聯系該進口商和他的國內供應商, 獲得相應信息后便立即處理,進口商才得以順利完成了清關。也就是說,假如企業缺少了OR出具的相關證明,企業和進口商將會因貨物的長期滯留而造成不必要的 重大損失。
上文所述的例子并非特例,這樣的噸位涵蓋證明信,僅在2010年前6個月內,我們就已經出具了將近300份,其中以德國、意大利和希臘為最。
為什么會存在維護費?
OR之所以要收取每年一定額度的維護費用,正是基于營運成本開支及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在預注冊號維持這段長短不等的期間內,OR需要提供及時、優質的服務 給企業,而光憑預注冊時收取的代理費,OR是很難維持歐洲公司和國內公司這兩個服務機構的營運的。皮包OR (只有一個郵箱,而沒有歐洲實體公司) 被查處后對企業預注冊號的使用影響,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因此,如果說預注冊號是“手機號”,那么維護費就是最基本的“通信包年費”。
其實,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收取維護費是REACH服務行業內一個非常基本和普遍的現象。國外一般稱為OR身份的維持費,報價高的可達1000歐元/年/物質,國內的收費則在1000-5000元/年/物質不等,可見國內OR的收費要遠低于國外的代理機構。
有的OR號稱“不收維護費”?
做完預注冊就退出REACH服務市場的OR(只留一個郵箱的皮包OR),無法提供后續服務,也無法應對OR資質檢查,這樣的OR自然不會收取維護費。
另 外,有的OR并非使用“維護費”這個名義收取費用,而是通過“OR資質維持費”,“供應鏈管理服務費”或者“某某平臺使用費”(類似CIRS提供的 RCUM系統)等名義收取。也有的OR不收年費,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收取服務費,比如出具一份噸位涵蓋證明收一次手續費,修改噸位收取一次手續費等等。
收費的名稱和費用大小可以不同,但是實質上能夠提供服務的機構,沒有一個是真正完全免費的。作為服務機構,如果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試問這個機構如何生 存,其服務質量又如何保證?現在市場上不乏某些OR打著絕不收取維護費的名義吸引客戶注意,而在后續過程中不斷推出不同名目的費用,等到企業費盡周折轉換 了資質權威的OR后才大呼上當,不僅沒有節省開支,更增添了更換OR的繁瑣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