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發布關于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為加強新污染物治理,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浙江省生態環境廳起草了《浙江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
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均可提出意見和建議,有關意見請書面反饋給浙江省廳環境廳。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2022年10月30日。
《方案》11項任務簡述:
1. 開展化學物質信息調查和風險評估。
以化工、橡塑、制藥、農藥、印染、畜牧等行業為重點,開展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
到2023年底前,完成首輪化學物質基本信息調查和首批環境風險優先評估化學物質詳細信息調查,建立全省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基本信息數據庫,動態發布浙江省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科學評估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狀況,建立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排放源清單,研究制定“一品一策”防控措施。
2. 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
建立協同聯動的監督執法機制,按照“雙隨機、一公開”原則,將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事項納入環境執法年度工作計劃,加強對生產、進出口、加工使用和銷售新化學物質相關企業事業單位落實相關環境管理監督執法檢查。
3. 嚴格落實新污染物淘汰限用和含量控制。
對納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淘汰類的工業化學品、農藥、獸藥、藥品、化妝品等,未按期淘汰的,依法停止其產品登記或生產許可證核發。依法嚴厲打擊六溴環十二烷、氯氟烴、1,1,1-三氯乙烷、四氯化碳、含滴滴涕的涂料、三氯殺螨醇等已淘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非法生產和加工使用。嚴格監督落實國家相關標準要求,推進玩具、學生用品等相關產品中新污染物含量控制要求質量檢測,減少產品消費過程中造成的新污染物環境排放。
4. 加強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
企業應采取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布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的情況以及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名稱、濃度和數量等相關信息以化工、制藥、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推進重點行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綠色產品替代。將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排放控制要求納入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標準體系。
5. 規范抗生素、農藥等使用管理。
6. 到2025年,零售藥處方覆蓋率達100%。
加強獸用抗菌藥監督管理,深化實施獸用抗菌藥減量化和飼料環保化行動,到2025年,50%的規模化養殖場開展“兩化”行動,獸用抗菌藥使用保持零增長。嚴格落實農藥登記管理。嚴格管控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性的高毒高風險農藥及助劑。深化“肥藥兩制”改革,鼓勵發展高效低風險農藥,穩步推進高毒高風險農藥淘汰和替代。
7. 加強新污染物多環境介質協同治理。
加強新污染物治理與排污許可等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排放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應采取污染控制措施,達到相關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環境質量目標要求;按照排污許可管理有關要求,依法申領排污許可證或填寫排污登記表,并在其中載明執行的污染控制標準要求及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
到2025年,完成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回頭看”并完成一批問題整改。
8. 開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程。
杭州以橡膠和塑料制品,寧波以石化、紹興以印染、衢州以化工、臺州以制藥為重點行業確定至少 1個重點工業園區(企業)開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鼓勵其他設區市結合本地產業特點,制定激勵政策,推動企業先行先試,減少新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探索形成一批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綠色替代、新污染物減排以及污水污泥、廢液廢渣中新污染物治理示范技術。 2023年6 月底前,各相關設區市制定并上報試點示范建設方案,明確重點管控新污染物、重點排放源和重點治理措施清單。同時,按國家要求推進廢棄含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泡沫滅火劑無害化處置試點。
9. 推動新污染物治理數字化治理。
加強化學物質生產、銷售、使用、進出口等部門協同,貫通新污染物生產、廢棄、排放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新污染物治理環境準入、監測、執法信息化建設,全方位、多角度防控新污染物環境風險。
10. 開展新污染物調查監測和精準溯源。
以錢塘江流域等八大水系,浙江省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為環境質量試點,以杭州地區的橡膠和塑料制品行業、寧波地區的石化行業、紹興地區的印染行業、衢州地區的化工行業、以及臺州地區的制藥行業為重點行業進行試點,率先開展新污染物的環境調查監測工作,在試點監測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省內其他地區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污染源廢水等新污染物調查監測工作,基本摸清全省新污染物環境污染狀況底數。
到2023年底,完成浙江省試點地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工作,2025年底前,初步建立浙江省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和精準溯源體系。
11. 建立新污染物監測、技術標準體系。
研究制定重點行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產、使用技術標準和替代物質清單。以錢塘江流域、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重點園區地下水為重點,開展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工作。到2025年,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環境監測和風險管控體系。
12. 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推動設立省級新污染物治理科技專項,圍繞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分析檢驗技術標準,源頭綠色替代,抗生素、微塑料生態環境危害機理,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控關鍵技術研究等重大需求,加快機理研究及關鍵技術研發推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