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零售商家反映,近期店鋪遇到職業打假人的頻率明顯上升,有的商家因惡意打假更是一個月收到四五張來自當地工商部門發來的投訴單。
對此,多數零售商都發出了“惡意打假啥時候能停”的呼聲。事實上,監管部門已經有意針對惡意索賠的行為進行約束,多地還開出“免罰清單”,對商家的部分行為進行“免罰”。
職業打假人習慣“鉆這些空子”
前不久,一女子自曝網售河豚魚干,被職業打假人索賠23萬元的視頻,引發行業廣泛關注,據該涉事女子爆料,她所遇到的職業打假人是一家四口。
視頻號截圖
現階段,職業打假人群體呈現出年輕化、專業化、“團隊作戰”的發展趨勢。某媒體臥底多個職業打假群發現,00后逐漸成為打假人主力軍,他們往往采用傳幫帶的方式,搜集學習法律知識和打假話術技巧,幾十人“攻擊”一個有漏洞的鏈接也是常態。
總結來看,針對化妝品店鋪,職業打假人往往會從以下五個方面試圖尋找漏洞,并進行投訴。
1、發貨問題
受疫情反復影響,部分零售商家經常會因為發貨問題而接到投訴,有的商家在感知到對方是職業打假人后,也會選擇不發貨。
知情人士供圖
對此,儀美尚知識產權導師劉奕岑律師表示,“如果商家以缺貨為理由不發貨,那么根據平臺規則,需要向買家賠付訂單實際成交30%作為違約金,賠付金額最高不超過100元,最低不少于5元。”
如果商家懷疑買家拍下訂單,并非是處于真實交易目的,而是以獲得賠付作為目的或者是疑似職業打假人,那么可以考慮在平臺惡意行為中心進行舉報,舉報成立后,可以免于賠付。
2、產品效期問題
在剛剛過去的雙11,可以看到,有部分消費者會在社交平臺曬單吐槽,自己收到的是臨期產品,有的還會因此找商家理論。
知情人士供圖
對此,劉奕岑律師表示,商家銷售臨期商品時,如果在商品詳情頁提前說明,那么就不存在違規。反之,則違規。
3、疑似售假
部分消費者、職業打假人往往會從產品氣味、包裝、瓶身字體、封條、吸管等維度,來對購買的化妝品真假提出異議,更有甚者,會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通過寫“小作文”來泄憤。
圖源:小紅書
對此,劉奕岑律師表示,商品的真偽判斷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對于商家來說,需要注意履行《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中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保留商品的采購憑證,包括但不限于采購合同、發票、小票等證據材料。在平臺售后糾紛處理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要求商家提供質檢報告的情況,如果無法提供質檢報告,那么可以提交完整鏈路的采購憑證進行申訴抗辯。“因此,各位商家在經營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憑證的留存。”
4、無中文標簽
從去年開始,進口化妝品有無中文標簽就成了多地市場監督部門的監查重點,線上商家也經常因此遭到職業打假人的惡意投訴。
對此,商家應提前做到自糾自查。因為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在我國銷售的化妝品的最小銷售單元應當有中文標簽。《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中則進一步強調,“以免費試用、贈予、兌換等形式向消費者提供的化妝品,同樣需要加貼中文標簽。”
5、功效宣稱問題
近日,部分店鋪收到了淘寶平臺發出的涉嫌違規提示稱,經網絡數據排查,發現店鋪內所售的某款面膜宣傳“460倍、修復、減淡細紋”涉嫌違規。類似的,還有一些職業打假人,會據此對商家進行“威脅”或索賠。
知情人士供圖
對此,劉奕岑律師表示,商家遇到此類情況不要慌,“如果有證明材料可以證明宣傳內容的真實性,可以提交答辯。如果確實無法證明,存在違規的情況,那么先行整改,然后爭取減輕處罰。”
職業打假人更“專業”了 但治理打假亂象的法規也更嚴了
劉奕岑律師深感,職業打假人越來越“專業化”了,除了常見的產品無中文標簽之外,越來越多的打假人開始關注產品成分是否合規、頁面宣傳是否涉嫌違反廣告法,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投訴。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單個產品的某些個性化問題,如產品成分不符合國標,打假人往往會集中進行購買與打假。”劉奕岑律師如是說到。
事實上,近年來,以部分職業打假人為代表的群體經常進行惡意索賠,已嚴重擾亂了商家的正常經營秩序,也消耗了大量社會、司法資源,因此,有關遏制惡意索賠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2019年以來,國家層面已連續出臺多項政策法規,打擊以牟利為目的的惡意索賠行為。今年8月,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杭州市人民檢察院、杭州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等四部門聯合起草了《關于進一步強化落實食品藥品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
《關于進一步強化落實食品藥品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截圖
該征求意見稿第三條、第四條明確規定了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與不適用情況,第十三條還明確了“發現追索懲罰性賠償的索賠人涉嫌詐騙等違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規或者犯罪線索的,應當將問題線索依法移送公安機關。”
對此,劉奕岑律師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打假人群體形成震懾。”不過,她也提醒,該文件具有一定地域性及行業性,對其他省市及化妝品從業者一般來說是不適用的。但從打擊職業索賠的監管層面來看,無疑釋放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
商家遇到惡意投訴不要慌 多地出臺“免罰”條例
今年以來,上海、杭州、湖北、湖南、山東等多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先后出臺了“首錯免罰”條例或“免罰清單”,以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還公開對媒體表示,截至今年8月15日,全市市場監管部門按照《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免罰清單》的規定,已經對4153家市場主體不予處罰,其中廣告類案件占比最大,達到3399件。
雖然多地的“首錯免罰”條例或“免罰清單”的具體條款不盡相同,但多數條例中都有“當事人有證據足以證明沒有主觀過錯的,不予行政處罰。”這條規定,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還把不予行政處罰細化了“不得給予行政處罰”、“應當不予行政處罰”和“酌定不予行政處罰”等三種情形。
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截圖
劉奕岑律師表示,商家面對職業打假人的投訴時,需要分析是否屬于“免罰”的范疇,如果相關行為符合免罰條件,那么商家可以主張地方政府發布的“免罰”條例,“但并非所有的違法行為都能適用。”
不過,劉奕岑律師也指出,商家面對舉報時,首先要理性分析,“因為收到舉報,不一定意味著舉報的事項一定是成立的,還是需要具體分析,是否真的涉嫌違法,是否有抗辯的空間,”其次,商家也需要考慮在內部建立風控機制和審查體系,盡量合規化,降低風險。
總的來說,當下的營商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商家在面對職業打假人的惡意索賠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當然前提是要合規經營,才能防止職業打假人“鉆空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