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化妝品研究、創新的政策引導和消費需求的迭代升級,我國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2018年以來,我國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投入逐年加大、專利數量不斷增加、數字化改造成果初顯,但同時也存在創新趨于同質化、品牌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應共同發力,更好推動化妝品產業創新發展。
01 本土企業奮力加快創新步伐
近年來,伴隨化妝品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我國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步伐明顯加快,企業研發投入、專利數量逐年增加,本土品牌奮力縮短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差距。
龍頭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投入
技術創新一直是化妝品企業競爭的重頭戲,持續地投入研發是保證化妝品品質的重要因素,研發中心以及研發人員的資源優勢為國際化妝品品牌占領高端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上市公司財報顯示,2020年,歐萊雅、寶潔等國際知名化妝品品牌的研發費用均超10億元,而本土化妝品品牌研發費用在億元以上的屈指可數。據上市公司財報,2020年,本土化妝品品牌上海家化的研發費用為1.44億元,珀萊雅的研發費用為0.72億元,薇諾娜的研發費用為0.69億元。
根據觀研天下數據,2018—2020年,本土化妝品品牌的研發費用率平均為2%~3%,受制于體量,研發投入絕對額較小。從研發實力看,大部分本土化妝品品牌的研發能力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發工作以優化配方、加強安全檢測等為主,皮膚、基因、原材料等領域基礎研究較薄弱,成分創新較少。隨著資金實力的增強,同時在品質消費的推動下,本土化妝品龍頭企業紛紛重金吸引國際知名化妝品品牌的研發人員加盟,通過加強合作,進一步完善本企業研發架構。
我國化妝品產業專利數量位居全球前列
近年來,全球化妝品產業專利申請數量呈現增長態勢,截至今年1月20日,全球化妝品產業專利申請數量為506萬項。在專利授權方面,2016——2020年,全球化妝品產業專利授權數量波動上升,2020年產業專利授權量為32萬項,授權比重為49.5%;2021年,全球化妝品產業專利授權數量為12萬項,授權比重為32.74%,較2020年有所下降。
美國是全球化妝品產業第一大技術來源國。截至今年1月20日,美國化妝品產業專利數量為32萬項,占全球化妝品專利數量的34.35%;我國化妝品產業專利數量約17萬項,位居全球第二。從我國化妝品產業專利申請數量的省份分布看,廣東省化妝品產業專利申請數量最多,截至今年1月20日,共申請化妝品產業專利4.33萬項;其次是浙江省,共申請化妝品產業專利1.8萬項;居第三至第五位的分別為江蘇省、上海市、北京市。
數字技術為化妝品產業創新增添動力
如今,數字技術已進入深度擴散階段,跨學科、跨產業合作愈發頻繁,融合研究成為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新范式。不同學科及產業之間的碰撞、交叉和融合釋放出巨大的創新空間,誕生眾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化妝品領域,科學、技術和工程互相滲透,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出一批跨界創新型化妝品企業,產生更多原創性、突破性、引領性的創新成果。例如,目前廣受消費者歡迎的超低溫凍干面膜,利用醫藥和食品產業中的凍干技術,把凍干膜布置于氮氣環境中,密封完整后保存在休眠艙里,不需要添加防腐劑即可充分長久地保留面膜中的精華活性,使成分保持新鮮有效狀態。
在數字化浪潮中,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聯合體對于實現產業創新越來越重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開展創新,是國際推動化妝品科學進步、技術開發的慣例。近年來,我國化妝品消費市場的競爭不僅是本土企業的競爭,更是與國際企業的競爭。因此,提高國產化妝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是我國企業將長期面臨的重要課題。僅依靠企業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難以實現化妝品產業百花齊放,"產學研”聯手是一條重要的發展途徑。通過“產學研”合作攻關或引進高校、科研機構的化妝品相關科技成果,并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力量和學術專長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可以有效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實現互惠互利,推動化妝品產業創新發展。事實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化妝品企業與相關科研機構、高校形成了“產學研”合作關系,例如華熙生物與北京化工大學、江南大學、山東大學等6所高校合作,加快化妝品技術創新步伐(詳見表)。
02 本土品牌核心競爭力亟待增強
雖然我國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關鍵核心技術仍存在短板,創新同質化問題較嚴重,品牌核心競爭力亟待增強。
近年來,我國化妝品產業不斷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產品門類不斷豐富,在全球形成了較大影響力。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化妝品產業在關鍵核心領域仍存在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缺失是目前我國化妝品產業發展的重大瓶頸,推動化妝品產業補短板、強弱項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我國是全球化妝品市場規模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之,但國內高端化妝品市場份額幾乎全部被國外品牌占據,本土品牌基本集中于低端市場。產品組合單一、市場定位重復、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營銷手段單一是制約眾多本土化妝品品牌發展的因素。無論是在產品性能、外觀還是營銷手段上,本土品牌大多相互模仿,以至于逐漸趨同。例如,面膜生產門檻較低、開發周期較短、投入資金較少,不少投資者紛紛涌入面膜市場,面膜品類同質化競爭日趨白熱化。在化妝品市場,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弱、研發能力不足的品牌,將被逐漸淘汰出局。
如何將眾多快速發展的化妝品企業集聚起來,形成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也是我國化妝品產業創新亟待破解的問題之一。目前,我國尚缺乏具備一定規模、功能布局完備、基礎設施齊全的化妝品產業園區;在一些地區,化妝品產業雖在區域內具有集聚雛形,卻未能在空間上形成集聚區或產業帶,產業集聚優勢不夠明顯。
相較國際化妝品品牌,我國化妝品品牌知名度、運營經驗及技術創新能力等相對不足,研發投入相對較少,尤其在高端產品領域的競爭中,本土品牌處于劣勢。近年來,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費升級的驅動,加上電商渠道的快速崛起,本土化妝品品牌資金實力逐步增強;依托本土優勢,本土品牌把握化妝品產業營銷模式轉型趨勢,逐漸在一二線城市取得一定市場競爭優勢。本土品牌整體核心競爭力正在逐步提升。
我國化妝品生產企業眾多,但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企業往往采取低價策略,或以犧牲產品質量安全換取短期利益。多數小型企業研發能力與產品設計能力較弱,部分中小型企業模仿知名品牌產品設計,這些不規范行為嚴重制約我國化妝品產業創新發展。
03 雙向發力加快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
推動我國化妝品產業加快技術創新,需要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雙向發力。化妝品企業應主動提升自身研發能力,綜合利用各方資源,形成創新合力;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出臺鼓勵措施,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動力和指引。
增強研發實力是化妝品品牌占領市場的重要手段。目前,業界重點關注的領域包括化妝品制劑新技術、配方開發、核心功效原料開發、化妝品及配套設備一體化智能產品研發等,企業應聚焦關鍵領域,努力突破技術瓶頸。
在努力增強自身研發實力的同時,化妝品企業還應積極與其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研發技術互補,形成價值聯盟。通過合作,各方可共享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理念,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互利共贏。整合研發資源和優勢,還有助于產品創新,提升品牌競爭力。
同時,化妝品企業應加強與相關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組建以化妝品企業為技術創新載體的聯盟和共享式研發中心,逐步形成“產學研”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創新研發平臺。更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之間穩定的合作關系,打造一批具有國際水平、學科交叉和協同創新優勢的實驗室,共享大型實驗裝置、數據資源、生物資源,加快建設知識和專利信息服務平臺。
此外,企業還應重視科技創新人才儲備。建議企業建立靈活多樣的人才引進機制,以滿足多樣化的創新需求;通過完善激勵機制,吸引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在科研資金使用中,對科研人員的勞動報酬以及人才培養等人力資本的支出予以足夠重視。
政策支持可為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注入活力。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對化妝品創新基礎設施的投入,從科技設施、智力資本、制度環境等方面夯實我國化妝品創新驅動基礎。比如,定期開展化妝品科技宣傳教育活動,舉辦化妝品科技展覽、化妝品科技交流博覽會等,增強全社會對化妝品科技創新的認識,為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
相關鏈接
我國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四大特點
目前,我國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呈現出消費者需求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生物科學前沿技術助力產業技術創新、大數據引領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技術創新、新型創新創業治理體系加快形成四大特點。
我國化妝品產業發展方向和市場供給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隨著科技與化妝品產業的深度融合,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將全方位、多角度地響應消費者訴求。
化妝品產品的研發過程也是醫學、生物學、微生物學、材料學、環境科學等學科技術碰撞融合的過程。目前,已有本土品牌基于上述學科的前沿科技研發出創新產品。未來,化妝品企業仍將持續挖掘技術潛力,以實現產品功效、質量和安全系數的全面突破。
消費者在購買化妝品時,有時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膚質、膚色的產品。部分化妝品品牌通過積累消費者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現在已有可定制產品問世,能夠根據人工智能算法,為消費者自動匹配彩妝產品顏色。該類產品未來將拓展皮膚檢測功能,深度融合人臉識別、智能語音等技術,精確檢測使用者每日肌膚狀況,針對當日情況提供特定劑量的化妝品。
監管部門正利用數字技術加強對化妝品產業技術創新的引導。例如,建立化妝品備案信息大數據平臺,探索通過智慧化手段為技術審評工作提供輔助。大數據監測結合人工智能的審批方式,可節約行政資源,降低行政成本,大幅減少監管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可減輕化妝品企業的行政負擔,縮短企業產品備案工作時間。
相關推薦: